美國高關稅政策下,台灣連鎖餐飲品牌進軍美國的挑戰有這些!

美國關稅政策升溫,市場信心動盪

2025年4月,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總稅率高達145%的關稅,同時針對包括東南亞、台灣在內的75個國家,暫時加徵10%的對等關稅,有效期為90天。此舉象徵美國全面升高貿易保護主義態度,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面對如此局勢,許多有意赴美設點的台灣連鎖餐飲品牌開始質疑此刻是否為進軍美國市場的合適時機。然而從整體政策範圍與產業結構來看,餐飲業的直接衝擊相對有限,仍具備發展空間與轉機。

餐飲品牌本體影響有限,輸出模式可行

本輪關稅調整以製造業與科技產品為核心對象,涵蓋電動車、半導體、通訊設備、電子零組件等高附加價值產業。反觀連鎖餐飲業,屬於服務型產業,其進軍美國市場主要採用品牌授權、加盟展店或輕資產直營模式。輸出的核心內容為品牌識別、營運SOP、教育訓練與標準化流程,這些項目本身並不涉及進口貨品,也未列入當前的高關稅清單。因此,若採以加盟模式拓展美國市場,品牌本體的稅務負擔極低,佈局策略仍具高度可行性。

供應鏈間接風險浮現,需調整原物料與設備來源

儘管品牌授權本身不在課稅範圍內,但供應鏈所涉及的部分原料與設備來源仍有潛在風險。若品牌仰賴從中國或東南亞出口冷凍調理包、瓶裝醬料、外帶容器、封口機或POS系統至美國門市使用,一旦上述項目落入高關稅範圍,將對營運成本造成明顯壓力。為因應此變數,建議餐飲品牌針對以下供應鏈項目進行風險評估與替代方案規劃:

  • 食材:尋找美國當地的中央廚房或食品加工廠進行在地代工,降低進口依賴。
  • 包材:改採美國本地供應商之紙器與塑膠容器,並優化物流成本。
  • 設備:選用美規系統設備,或由當地經銷商進行採購與維修,減少中國進口設備的稅負風險。

透過調整供應結構,不僅可避免潛在稅務衝擊,也有助於提升營運效率與在地反應速度。

台灣品牌形象優勢浮現,有助打入當地市場

在中美對抗加劇、美國對中資企業加強監管的情勢下,台灣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中立形象成為一項無形資產。美國消費者與主管機關對來自中國的品牌普遍帶有疑慮,而來自台灣的餐飲品牌則因文化包容度、產品創新與營運穩定性而獲得更高接受度。例如,台灣手搖飲品在北美市場已形成明確認同,餐飲品牌若能進一步強調「Taiwanese origin」、「非中資」、「匠心工藝」等品牌特質,將更容易獲得當地加盟主、顧客與政府審查機關的信任與支持。

建議採取輕資產與在地合作模式

面對不確定的全球貿易環境與潛在法規變動,台灣餐飲品牌應採用「風險可控、靈活擴張」的國際化模式。推薦的拓展方式包括:

  • 品牌授權與加盟:由當地經營者出資設店,品牌方提供完整營運指導與技術支援,快速進場、低資本投入。
  • 設立合作型中央廚房:透過美國本地合作夥伴成立小型生產據點,支援區域食材標準化與物流。
  • 採用美系原料與設備供應商:避免關稅風險,提升供應穩定性與法規合規程度。

透過上述策略,即使關稅政策未來進一步變動,品牌仍可靈活應對,維持營運穩定。

審慎佈局

總體而言,雖然美國對全球加徵關稅確實對供應鏈穩定性構成挑戰,但對於以品牌授權為主體的台灣餐飲連鎖企業而言,直接衝擊有限。相反,若能掌握供應鏈在地化趨勢,運用「非中資」的品牌形象優勢,再配合輕資產模式穩健擴張,台灣品牌將更有機會在美國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定位。